---“紫来牌益寿豆腐块”七块
从众人不知鶣鸦想到的
“你知道古代名医鶣鸦、鶣鹊吗?”笔者问10人,知鶣鸦的1人,知鶣鹊的7人。
鶣鸦是鶣鹊兄,精通防病治病之你临终前,将“防术”传给鶣鸦,将“医术”传给鶣鹊。相传,秦国一位皇帝赞治好顽疾的鶣鹊“是杏林第一人”, 鶣鹊说:“我不是,鶣鸦兄是杏林第一人。”
遗憾的是,人们本末倒置,对“防术”无兴趣。恕翁直言:有病就治,好!防病无病,更好!《黄帝内经》早就提出“治未病”。唐代百岁百岁名医孙思邈曾言:“寿夭休论命,修行在本人。”“修行”,就是搞好养生保健“治未病”。祝君牢记鶣鸦,保健防病进寿门。
服老又不服老
人生在世,从少年度过青、壮年,就到老年了。年过六十就要承认老了,要服老。《现代汉语辞典》对服老的解释,就是“承认年老”。老了,人的躯体就会老化。随着生理上的老化,思想上也会有一些变化。这些都是客观事实,怎能不承认呢!服老是很自然的了。
话又说回来,要服老,精神状态又要不服老,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。写到这里,忽然想到今年5月离世的杨绛,1980年70岁时出版《干校六记》,1988年77岁时出版《洗澡》,2003年92岁出版《我们仨》,2014年103岁时出版《洗澡之后》。她享年105岁,活的长度真长厚度真厚,活得很有价值很有意义。老友们,咱们快学习她服老又不服老的可贵精神。
常练书法寿来敲门
书法是我们民族的艺术瑰宝,许多老同志退休后天天练书法,老有所乐强身健体。多数人用旧报纸练习,不少“地书”爱好者,用特制的“毛笔”蘸上清水在地上挥毫。
常言道:“勤、静、乐、寿”。练习书法,脑、眼、手、臂、指等并用,在书写时凝神静虑,全神贯注,心静笔畅。常练书法,便有了动,又有了静;而且还乐在其中其乐无穷,寿便跟上动、静、乐来敲门了。
拆“吃”字想到把好“进口”关
“吃”字,由“口”、“乞”组成,显然告诉人们:“口”“乞”求“吃”。
常言道:“人是铁饭是钢,一顿不吃心发慌”。当然一定要吃好。吃好,并不是要吃的多,而是少吃为佳。古人对此论述不少。《黄帝内经》载:“饮食有节”,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”。唐代名医孙思邈云:“腹里食少。”宋代学者邵雍言:“食防难化常思节。”
不须多言,吃时,对“口”“乞”求吃要高度警惕,特别在面对美食佳肴口水涌出时不可大意,一定要把好“进口”关。
常照镜子迎康寿
照镜子和康寿有关系吗?有,关系还很密切。
常言说得好: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。”当然,也包括老年人在内。笔者退休20多年来研探康寿之道,采访了80多位年逾八旬包括10多位百岁寿星,喜知爱美之心不减者占大多数。本市汉城南路105岁的张老太太,常用香脂,理发也很讲究发型,常照镜子把自己打扮得美一点。年老心不老,爱美老来俏,寿便来敲门了。
常照镜子,资料提示,还能及时发现有些疾病的先兆。如果照镜子看到口、眼有点歪斜,或舌头伸出后有点偏,就有中风的可能快诊治。如果发现头发脱落很多,摸头发感到油油的,就可能是脂溢性脱发,也应快就诊。
从给让坐者鞠躬致谢谈起
乘坐公交车,喜见一位乘客给一位老太太让坐,老太太深深的鞠了一个躬致谢,车内响起掌声,整个车厢爱意涌动。这位老太太对让坐者感恩鞠躬作回报,真令人感动。恕翁直言,对让坐者连一句“谢谢”也不说的老者常见。
让坐,不是一种法律责任与义务,而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,有让或不让的权利。显然,对让坐者应感恩致谢,当然不一定要鞠躬。
常言道:“德高寿高。”一位学者告诉世人:“感恩不仅是最大的美德,而且是所有其他美德之源。”我、你、他,咱们都快向这位老太太学习,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,笑迎寿来敲门。
“三不”防减寿
科学养生,既要不断“储寿”,还要防止减寿。有秘诀吗?有,简说“三不”。一不酗酒。李时珍告诫世人:“面曲之酒,痛饮则伤神耗血,损胃亡精,生疾动火。”显然,千万不能酗酒。二不好色。适度的性生活,对健康有益;如果好色纵欲,则必损寿。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:“倍力行房,不过半年,精髓枯竭,惟向死近。”三不生气。《黄帝内经》载:“百病生于气也。”请牢记古人阎敬铭的《不气歌》:“气之为害大可惧,诚恐因病将命弃。我今尝过气中味,不气不气真不气。”
搁笔前忽然想起一首古诗:“酒色财气四堵墙,人人都在里边藏,谁能跳到圈外头,不活百岁寿也长。”
(市委老干部局退休干部 张紫来)